课程代码 (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
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区分 ( )
A.唯物主义与难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D.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标准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
A.认真阅读原著 B.积极参加实践
C.深入调查研究 D.理论联系实际
4.有的哲学家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本质的是 ( )
A.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人脑的主观创造
D.意识是人脑在外部刺激下产生的生理变化
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A.物质性 B.变化性 C.规律性 D.包容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 )
A.物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C.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D.人们头脑中自生的观念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
9.“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A.不可知论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蔬菜同白菜、韭菜、菠菜、油菜等的关系是(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1.下列选项中,体现适度原则的是( )
A. 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B.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 见徽知著,防微杜渐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13.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
C.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根本目的是( )
A.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B.揭示各种事物的本质
C.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进程 D.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5.感觉、知觉、表象是( )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B.真理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1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政治制度
18.“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属于( )
A.自然进化论 B.历史宿命论
C.历史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19.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商品的交换方式
2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21.错误的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 )
A.它是纯粹的主观臆想,其内容与社会存在无关
B.它落后于社会现实,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它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D.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2.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标准是( )
A.人的发展状况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的技术条件
2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
盾,另一对是( )
A.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4.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5.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是社会革命的根源
B.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革命对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D.革命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唯一形式
26.科学的生命力在于 ( )
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引进国外的先进知识
C.科学家勤奋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D.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7.划分阶级韵唯一标准是 ( )
A.思想标准 B.政治标准 C.经济标准 D.法律标准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
A.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 B.社会制度的先进程度
C.社会生活的和谐程度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主要决定于 ( )
A.先天禀赋 B.地理环境 C.家庭环境 D.社会实践
30.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个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 ( )
A.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B.一般价值和特殊价值
C.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除了形而上学性外,还有( )
A.主观性 B.不彻底性
C.机械性 D.朴素性
E. 思辨性
32.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一切规律都是( )
A.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不因人的好恶而改变的 D.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E.不能随意创造和消灭的
33.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就在于( )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
E.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森林面积的减少引起生物物种的减少
B.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引起严重的空气污染
C.彗星的出现弓I起局部战争的爆发
D.台风的侵袭引起暴雨成灾
E.用水浪费引起水资源短缺
3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E.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3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 )
A.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资源
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7.下列各项属于五种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F. 资本主义社会
38.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
A.按地区划分居民 B.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C.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社会管理机关
39.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内容的有 ( )
A.群众的要求具有天然合理性的观点 B.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E.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4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
A.人的本质是共同的 B.人的本质是变化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D.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E.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7分)
42.简述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7分)
4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6分)
44.简述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说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2分)
46.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47.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5:CCDDB 6—10:ABCDA 11—15:ACBDB
16—20:AACBC 21—25:DBBDC 26—30:DCDD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BC 32.ABCE 33.ABCDE 34.ABDE 35.ABE
36.ABC 37.ACDE 38.AC 39.BCDE 40.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
分)
41.(1)本质和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2)二者的区别和对立表现为:第一,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
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第二,现象是个别
的、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东西。第三,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
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3)二者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表现为: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42.(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
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
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3.(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
物进化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
的辩证法思想、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44,(1)无论是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
件。主观条件是指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意志、品质等,客
观条件是指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机遇。
(2)个人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个人才能对社
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个人才能受到社会的
承认和尊重,实现其自我价值。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
12分,共24分)
45.(1)解放思想,就是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
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
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
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3)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
方针、政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如果思想僵化,从本
本出发,就会使建设事业遭受挫折和失败。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国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
46.(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两个方
面: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
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为两种情况: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
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
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
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
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我国是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又很不平衡,应该建
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是社
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47.(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
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违背规律,盲目
蛮干,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
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也只有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
来。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发扬创新精神,解放思想,积极
奋斗。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